首页 编年 汉官六种

漢 官 儀 二 卷

汉官六种 孙星衍等辑(清 1976 2019-04-06 13:14

  孫星衍敘錄隋志:漢官五卷,應劭注。漢官儀十卷,應劭撰。據後漢書應劭傳,建安二年,「詔拜劭為袁紹軍謀\校尉。時始遷都於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劭慨然歎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劭所撰,止一書,不知隋志何以分為二。又劭傳云:「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初,父奉為司隸時,並下諸官府郡國,各上前人像贊,劭乃連綴其名,錄為狀人紀。」今諸書引漢官儀,有諸人姓名,狀人紀者,疑即其書中篇名。陳氏書錄解題有「應劭漢官儀一卷,載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李埴補一卷,俱不傳」。諸書引有作應劭漢官,應劭漢官儀,亦有彼此互舛,不可分別。今併錄為二卷。續漢志劉昭補注引漢官不標名應劭者,悉是目錄,不知何人所撰。別為一卷,以存其舊。

  漢官儀卷上漢軍謀\校尉應劭撰清孫星衍校集太傅,古官也。周成王時,康叔為之。高后元年,初用王陵,金印紫綬。八年省。哀帝元壽二年復置,位在三公上。世祖中興,特遣使者備禮,徵故密令卓茂,〔一〕策曰:案:北堂書鈔引作「卓茂甲申策書」。「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執節純固。案:北堂書鈔引有「前密令」下十三字,無下文「夫士」二字,又「束身」作「束髮」。〔二〕夫士誠\能為人所不能為,名冠天下,當受天下重賞。〔三〕故武王誅紂,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今以茂為太傅,案:文選任彥升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表注引作「特擢盛德,南陽卓茂為太傅」。封宣德侯。」〔四〕北堂書鈔設官部、藝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案,此條引俱作應劭漢官,唯文選注引作漢官儀。下文凡言漢官者,上皆有「應劭」二字。

  傅者,覆也。續漢志補注

  明帝甲辰策書曰:〔五〕「高密侯鄧禹,元功之首,其以禹為太傅。」北堂書鈔設官部案:此條引作漢官。〔六〕

  和帝丁酉策書曰:〔七〕「故太尉鄧彪,元功之族,三讓彌高,海內歸仁,為群賢首。其以彪為太傅,〔八〕案:北堂書鈔、初學記、藝文類聚俱引作「太尉」。錄尚書事,百官總己以聽,庶得專位內之事。」〔九〕北堂書鈔設官部、初學記職官部、藝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兩引

  殤帝策曰:〔一0〕「張禹三世在位,黃髮罔愆,〔一一〕忠孝彌篤。其以禹為太傅,錄尚書事,百官總己以聽。」北堂書鈔設官部兩引

  沖帝丁酉策書曰:〔一二〕「舅氏輔翼股肱,三公國之楨榦,朝廷取正,以成斷金。太尉趙峻,三世掌典機衡,〔一三〕案:太平御覽引作「樞衡」。有匪石不二之心。〔一四〕大司農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一五〕有史魚之風。今以峻為太傅,固為太尉,與大將軍冀參錄尚書事。」北堂書鈔設官部兩引、初學記職官部、藝文類聚職官部兩引、太平御覽職官部兩引

  靈帝策書曰:「故太尉陳蕃,忠亮蹇諤,有不吐茹之節。司徒胡廣,惇德允元,五世從政。今以蕃為太傅,與廣參錄尚書事。」藝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太師,太傅,太保,皆古官也。〔一六〕初學記職官部

  太師,古官也。平帝元年,孔光以太傅見,授詔,太師無朝,十日一賜餐,賜靈壽杖,省中施坐置几。太師入省中用杖,自是而□。續漢志補注案:三公,太師在太傅前。後漢省太師、太保,唯置太傅。今改列於後。又案:此條末「□」,今本作「闕」字,乃校者所記,而後來誤入正文也。今訂正。

  孝平皇帝元始元年,〔一七〕太后詔曰:「太師光,今年老有疾,俊乂大臣,惟國之重。書曰「無遺老成」,〔一八〕國之將興,尊師重傅。其令大師無朝,十日一賜餐,賜以靈壽杖,黃門令為太師於省中施坐置几,太師入省用杖焉。」北堂書鈔設官部、初學記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

  平帝元始元年,〔一九〕孔光以太師見授。太后詔曰:「太師先聖之後,〔二0〕道術通明,案:北堂書鈔又引作「先師之子,德行純淑」。宜居四輔職,訓導帝躬。」北堂書鈔設官部、初學記職官部 太保,古官也。保,養也。北堂書鈔設官部、藝文類聚職官部、太平御覽職官部〔二一〕

  太尉,秦官也,武帝更名大司馬。後漢書光武紀注案:通典職官云:「應劭漢官謂太尉為周官,非也。」與此異。 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而無印綬。北堂書鈔設官部

  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為漢軍有官、千人、司馬,故加「大」為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續漢志補注

  三司之職,司馬主兵。漢承秦曰太尉,武帝改曰大司馬,無印綬,官兼加而已。世祖改曰太尉。太平御覽職官部案:引作漢官序 張衡云:案:太平御覽引作「河閒相張衡說」。「明帝更司馬、司空府,欲復更太尉府。案:太平御覽引作「明帝以為司徒、司空府已榮,欲更治太尉府」。時公南陽趙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