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史 史记三家注

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史记三家注 (汉)司马迁撰 2467 2019-04-05 15:45

  正義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歲有萬物成熟,國有聖賢宮觀周域官僚,人有言語衣服體貌端修,咸謂之樂。樂書者,猶樂記也,鄭玄云以其記樂之義也。此於別錄屬樂記,蓋十一篇合為一篇。十一篇者,有樂本,有樂論,有樂施,有樂言,有樂禮,有樂情,有樂化,有樂象,有賓牟賈,有師乙,有魏文侯。今雖合之,亦略有分焉。劉向校書,得樂書二十三篇,著於別錄。今樂記惟有十一篇,其名猶存也。

  太史公曰:余每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敕,維是幾安,而股肱不良,萬事墮壞,未嘗不流涕也。成王作頌,推己懲艾,〔一〕悲彼家難,〔二〕可不謂戰戰恐懼,善守善終哉?〔三〕君子不為約則修德,〔四〕滿則棄禮,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傳曰「治定功成,禮樂乃興」。海內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樂者益異。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凡作樂者,所以節樂。〔五〕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為樂,樂其如此也。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采風俗,協比聲律,〔六〕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於明堂臨觀,而萬民咸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故云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七〕之聲興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淫。及其調和諧合,鳥獸盡感,而況懷五常,含好惡,自然之勢也?

  〔一〕正義音刈。

  〔二〕正義乃憚反。家難,謂文王囚羑里,武王伐紂。

  〔三〕正義言成王作頌,悲文王戰戰恐懼,推己戒勵為治,是善守善終也。

  〔四〕正義為,于偽反。

  〔五〕正義音洛。言不樂至荒淫也。

  〔六〕正義比音鼻。 〔七〕索隱上姑堯反,又音叫。下音擊。

  治道虧缺而鄭音興起,封君世辟,〔一〕名顯鄰州,爭以相高。自仲尼不能與齊優遂容於魯,〔二〕雖退正樂以誘世,作五章以剌時,〔三〕猶莫之化。陵遲以至六國,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於喪身滅宗,并國於秦。

  〔一〕索隱辟亦君也。正義辟,并亦反。

  〔二〕索隱齊人歸女樂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於魯而去也。或作「逐客」,誤耳。 〔三〕索隱按:系〔家〕、家語所云孔子嗤季桓子作歌引詩曰「彼婦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人之謁,可以死敗。優哉游哉,聊以卒歲」。是五章之刺也。

  秦二世尤以為娛。丞相李斯進諫曰:「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一〕輕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趙高曰:「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歡喜,合殷勤,非此和說不通,解澤不流,〔二〕亦各一世之化,度時之樂,何必華山之騄耳而后行遠乎?」二世然之。 〔一〕正義祖伊諫殷紂,紂不聽。孔安國云祖己後賢臣也。

  〔二〕正義說音悅。解音蟹。言非此樂和適,亦悅樂之不通,散恩澤之事不流,各一世之化也。諫二世,故名之也。

  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一〕令小兒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於樂府習常肄舊而已〔二〕。

  〔一〕索隱按:過沛詩即大風歌也。其辭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也。侯,語辭也。詩曰「侯其禕而」者是也。兮亦語辭也。沛詩有三「兮」,故云三侯也。

  〔二〕正義肄音異。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一〕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律都尉。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

  〔一〕索隱按:禮樂志安世房中樂有十九章。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一〕秋歌西皞,〔二〕冬歌玄冥。〔三〕世多有,故不論。〔四〕

  〔一〕集解瓚曰:「爾雅云春曰青陽,夏曰朱明。」

  〔二〕集解韋昭曰:「西方少皞也。」

  〔三〕正義禮記月令云玄冥,水官也。

  〔四〕索隱言四時歌多有其詞,故此不論載。今見漢書禮樂志。

  又嘗得神馬渥洼水中,〔一〕復次以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二〕霑赤汗兮沫流赭。〔三〕騁容與兮跇萬里〔四〕,今安匹兮龍為友。」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五〕次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一〕集解李斐曰:「南陽新野有暴利長,當武帝時遭刑,屯田燉煌界。人數於此水旁見群野馬中有奇異者,與凡馬異,來飲此水旁。利長先為土人持勒靽於水旁,後馬玩習久之,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馬,獻之。欲神異此馬,云從水中出。」蘇林曰:「洼音「窐曲」之「窐」也。」索隱洼音一佳反,烏花反。蘇林音「窐曲」之「窐」,窐即窳也。

  〔二〕索隱按:禮樂志「貢」作「況」,況與貢意亦通。正義太一,北極大星也。 〔三〕集解應劭曰:「大宛馬汗血霑濡也,流沫如赭。」

  〔四〕集解孟康曰:「跇音逝。」如淳曰:「跇謂超踰也。」索隱亦〔作〕「逝」。鄒誕生云跇,一作「世」,亦音跇。跇,超也。 〔五〕集解應劭曰:「大宛舊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膊出如血,號一日千里。」索隱梢音史交反。又本作「騷」,亦同音。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一〕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二〕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三〕聲相應,故生變;〔四〕變成方,謂之音;〔五〕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六〕樂者,音之所由生也,〔七〕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八〕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