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家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卷三下

庄子集释 郭庆藩 15284 2019-04-07 18:05

  内篇应帝王第七【一】

  【一】【注】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

  【释文】崔云:行不言之教,使天下自以为牛马,应为帝王者也。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一】。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一】【疏】四问而四不知,则齐物篇中四问也。夫帝王之道,莫若忘知,故以此义而为篇首。老子云不以智治国国之德者也。

  【释文】《啮缺》五结反。下丘悦反。《王倪》五兮反。《四问而四不知》向云:事在齐物论中。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一】?有虞氏不及泰氏【二】。有虞氏,其犹藏(一)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三】。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四】;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五】;其知情信【六】,其德甚真【七】,而未始入于非人【八】。”

  【一】【疏】蒲衣子,尧时贤人,年八岁,舜师之,让位不受,即被衣子也。啮缺得不知之妙旨,仍踊跃而喜欢,走以告于蒲衣子,述王倪之深义。蒲衣是方外之大贤,达忘言之至道,理无知而固久,汝今日乃知也?

  【释文】《蒲衣子》尸子云:蒲衣八岁,舜让以天下。崔云:即被衣,王倪之师也。淮南子曰:啮缺问道于被衣。

  【二】【注】夫有虞氏之与泰氏,皆世事之迹耳,非所以迹者也。所以迹者,无迹也,世孰名之哉!未之尝名,何胜负之有耶!然无迹者,乘群变,履万世,世有夷险,故迹有不及也。

  【疏】有虞氏,舜也。泰氏,即太昊伏羲也。三皇之世,其俗淳和;五帝之时,其风浇竞。浇竞则运知而养物,淳和则任真而驭宇,不及之义,?此可知也。【释文】《泰氏》司马云:上古帝王也。崔云:帝王也。李云:大庭氏;又云:无名之君也。◎庆藩案路史前纪七引司马云:上古之帝王,无名之称。与释文所引小异。

  【三】【注】夫以所好为是人,所恶为非人者,唯以是非为域者也。夫能出于非人之域者,必入于无非人之境矣,故无得无失,无可无不可,岂直藏仁而要人也!

  【疏】夫舜,包藏仁义,要求士庶,以得百姓之心,未是忘怀,自合天下,故未出于是非之域。亦有作臧字者。臧,善也。善于仁义,要求人心者也。

  【释文】《藏仁》才刚反。崔云:怀仁心以结人也。本亦作臧,作刚反,善也。简文同。《以要》一遥反。注同。◎家世父曰:有人之见存,而要人之仁行焉。无人之见存,出入鸟兽之群而不乱;其(世)〔与〕人也(汛)〔泛〕乎相遇泯泯之中,而奚以要人为!出于非人,忘非我之分矣。入于非人,人我之分之两忘者,不以心应焉。为马为牛,非独忘人也,亦忘己也。《所好》呼报反。《所恶》乌路反。《之竟》音境。

  【四】【疏】徐徐,宽缓之貌。于于,自得之貌。伏牺之时,淳风尚在,故卧则安闲而徐缓,觉则欢娱而自得也。

  【释文】《徐徐》如字。崔本作袪袪。《其觉》古孝反。《于于》如字。司马云:徐徐,安稳貌。于于,无所知貌。简文云:徐徐于于,寐之状也。◎庆藩案于于,即盱盱也。说文:盱,张目也。于与盱,声近义同。淮南俶真篇,万民睢睢盱盱然。鲁灵光殿赋鸿荒朴略,厥状睢盱,张载曰:睢盱,质朴之形。正与司马注无所知意相合。淮南览冥篇卧倨倨,兴盱盱,高注曰:盱盱,无智巧貌也。又淮南盱盱作眄眄。王氏读书杂志据诸书证为盱盱之伪,亦正与质朴无知同义。

  【五】【注】夫如是,又奚是人非人之有哉!斯可谓出于非人之域。

  【疏】忘物我,遗是非,或马或牛,随人呼召。人兽尚且无主,何是非之有哉!

  【六】【注】任其自知,故情信。【疏】率其真知,情无虚矫,故实信也。

  【七】【注】任其自得,故无伪。

  【疏】以不德为德,德无所德,故不伪者也。

  【八】【注】不入乎是非之域,所以绝于有虞之世。【疏】既率其情,其德不伪,故能超出心知之境,不入是非之域者也。

  【校】(一)赵谏议本藏作臧。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一】

  【一】【疏】肩吾接舆,已具前解。日中始,贤人姓名,即肩吾之师也。既是女师,有何告示?此是接舆发语以问故也。

  【释文】《日》人实反。《中》音仲,亦如字。《始》李云,日中始,人姓名,贤者也。崔本无日字,云:中始,贤人也。◎俞樾曰:释文引李云,日中始,人姓名,贤者也。此恐不然。中始,人名,日,犹云日者也。谓日者中始何以语女也,文七年左传,日卫不睦,襄二十六年传,日其过此也,昭七年传,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十六年传,日起请夫环,并与此日字同义。李以日中始三字为人姓名,失之矣。崔本无日字。《以语》鱼据反。《女》音汝。后皆同。

  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一)孰敢不听而化诸【一】!”

  【一】【疏】式,用也。教我为君之道,化物之方,必须己出智以经纶,用仁义以导俗,则四方氓庶,谁不听从,遐远黎元,敢不归化耶!

  【释文】《出经》绝句。司马云:出,行也。经,常也。崔云:出典法也。《式义度人》绝句。式,法也。崔云:式,用也。用仁义以法度人也。◎王念孙曰:释文曰:出经绝句,式义度人绝句,引诸说皆未协。案此当以以己出经式义度为句,人孰敢不听而化诸为句。义读为仪。(义〔与〕仪,古字通。说文:义,己之威仪也。文侯之命父义和,郑注:义读为仪。周官肆师治其礼仪,郑注:故书仪为义,郑司农云:义读为仪。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为义为谊。小雅楚茨篇礼仪卒度,韩诗作义。周官大行人大客之仪,大戴礼朝事篇作义。乐记制之礼义,汉书礼乐志作仪。周语示民轨仪,大射仪注引作义。)仪,法也。(见周语注、淮南精神篇注、楚词九叹注。)经式仪度,皆谓法度也,解者失之。【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度人作庶民。狂(一)接舆曰:“是欺德也【一】;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负山也【二】。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三】?正而后行,【四】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五】。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六】,而曾二虫之无知【七】!”

  【一】【注】以己制物,则物失其真。

  【疏】夫以己制物,物丧其真,欺诳之德非实道。

  【释文】《欺德》简文云:欺,(忘)〔妄〕(二)也。

  【二】【注】夫寄当于万物,则无事而自成;以一身制天下,则功莫就而任不胜也。【疏】夫溟海弘博,深广难穷,而穿之为河,必无成理。犹大道遐旷,玄绝难知,而凿之为义,其功难克。又?虫至小,山岳极高,令其负荷,无由胜任。以智经纶,用仁理物,能小谋大,其义亦然。【释文】《涉海凿》待洛反。下同。郭粗鹤反。《河》李云:涉海必陷波,凿河无成也。《?》音文。本亦作,同。《不胜》音升。

  【三】【注】全其性分之内而已。

  【疏】随其分内而治之,必不分外治物。治乎外者,言不治之者也。

  【四】【注】各正性命之分也。

  【疏】顺其正性而后行化。【五】【注】不为其所不能。

  【疏】确,实也。顺其实性,于事有能者,因而任之,止于分内,不论于外者也。

  【释文】《确乎》苦学反。李云:坚貌。崔本作橐,音托。◎庆藩案文选刘孝标辩命论注引司马云:确乎,不移易。释文阙。

  【六】【注】禽兽犹各有以自存,故帝王任之而不为,则自成也。

  【疏】矰,网也。弋,以绳系箭而射之也。鼷鼠,小鼠也。神丘,社坛也。鸟则高飞而逃网,鼠则深穴而避熏,斯皆率性自然,岂待教而远害者也!鸟鼠既尔,在人亦然。故知式义出经,诬罔之甚矣。

  【释文】《矰》则能反。李云:罔也。《之害》崔本作菑。《鼷》音兮。《熏》香云反。

  【七】【注】言汝曾不知(三)此二虫之各存而不待教乎!

  【疏】而,汝也。汝不曾知此二虫,不待教令,而解避害全身者乎?既深穴高飞,岂无知耶!况在人伦,而欲出经式义,欺矫治物,不亦妄哉!

  【校】(一)世德堂本无狂字。(二)妄字依世德堂本改。(三)世德堂本知作如。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一】

  【一】【疏】天根无名,并为姓字,寓言问答也。殷阳,殷山之阳。蓼水,在赵国界内。遭,遇也。天根遨游于山水之侧,适遇无名人而问之,请问之意,在乎天下。

  【释文】《天根》崔(本)(一)云:人姓名也。《游于殷阳》李云:殷,山名。阳,山之阳。崔云:殷阳,地名。司马云:殷,众也,言向南游也。或作殷汤。《蓼水》音了。李云:水名也。【校】(一)本字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删。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一)也【一】!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二】,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三】。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四】?”

  【一】【注】问为天下,则非起于大初,止于玄冥也。

  【疏】汝是鄙陋之人,宜其速去。所问之旨,甚不悦豫我心。

  【释文】《不豫》司马云:嫌不渐豫,太仓卒也。简文云:豫,悦也。◎卢文弨曰:今本作不预。◎俞樾曰:尔雅释诂:豫,厌也。楚词惜诵篇行婞直而不豫兮,王逸注亦曰:豫,厌也。是豫之训厌,乃是古义。无名人深怪天根之多问,故曰何问之不豫,犹云何许子之不惮烦也。简文云,豫,悦也,殊失其义。《大初》音泰。

  【二】【注】任人之自为。

  【疏】夫造物为人,素分各足,何劳作法,措意治之!既同于大通,故任而不助也。【三】【注】莽眇,群碎之谓耳。乘群碎,驰万物,故能出处常通,而无狭滞之地。【疏】莽眇,深远之谓。圹埌,弘博之名。鸟则取其无迹轻升。六极,犹六合也。夫圣人驭世,恬淡无为,大顺物情,有同造化。若其息用归本,厌离世间,则乘深远之大道,凌虚空而灭迹,超六合以放任,游无有以逍遥,凝神智于射山,处清虚于旷野。如是,则何天下之可为哉!盖无为者也。

  【释文】《乘夫》音符。《莽》莫荡反。崔本作猛。《眇》妙小反。莽眇,轻虚之状也。崔云,猛眇之鸟首也,取其行而无迹。《圹》徐苦广反。《埌》徐力党反。李音浪。圹埌,无滞为名也。崔云:犹旷荡也。《无狭》户夹反。

  【四】【注】言皆放之自得之场,则不治而自治也。

  【疏】夫放而任之,则物皆自化。有何帠术,辄欲治之?感动我心,何为如此?

  【释文】《帠》徐音艺,又鱼例反。司马云:法也。一本作寱,牛世反。崔本作为。◎俞樾曰:帠,未详何字,以诸说参考之,疑帠乃臬字之误,故有鱼例反之音;而司马训法,亦即臬之义也。然字虽是臬,而义则非臬,当读为寱。寱,本从臬声,古文以声为主,故或止作臬也。一本作寱者,破假字而为正字耳。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梦语谓之寱。无名人盖谓天根所问皆梦语也,故曰汝又何寱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庆藩案一切经音义四分律卷三十二引三苍云:寱,(于)〔牛〕岁反,谎言也。谎言即与梦语无异。《而自治》直吏反。下文同。

  【校】(一)世德堂本作预。

  又复问【一】。

  【一】【疏】天根未达,更请决疑。

  【释文】《又复》扶又反。

  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一】,合气于漠【二】,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三】。”

  【一】【注】其任性而无所饰焉则淡矣。

  【释文】《于淡》徒暂反,徐大敢反。【二】【注】漠然静于性而止。

  【疏】可游汝心神于恬淡之域,合汝形气于寂寞之乡,唯形与神,二皆虚静。如是,则天下不待治而自化者耳。【释文】《于漠》音莫。【三】【注】任性自生,公也;心欲益之,私也;容私果不足以生生,而顺公乃全也。

  【疏】随造化之物情,顺自然之本性,无容私作法术,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则物我全之矣。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如是者,可比明王乎【一】?”

  【一】【疏】姓阳,名朱,字子居。问老子明王之道:假且有人,素性聪达,神智捷疾,犹如响应,涉事理务,强干果决,鉴物洞彻,疏通明敏,学道精勤,曾无懈倦。如是之人,可得将明王圣帝比德否乎?

  【释文】《阳子居》李云:居,名也。子,男子通称。《向》许亮反。李许两反。《疾强梁》崔云:所在疾强梁之人也。李云:敏疾如向也。简文云:如向,应声之疾,故是强梁之貌。《物彻疏明》司马云:物,事也;彻,通也;事能通而开明也。崔云:无物不达,无物不明。《不?》其眷反。

  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一】。且(曰)〔也〕(一)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二】”

  【一】【注】言此功夫,容身不得,不足以比圣王。

  【疏】若将彼人比圣王,无异胥徒劳苦,改易形容。技术工巧,神虑劬劳,故形容变改;系累,故心灵怵惕也。

  【释文】《胥》如字。司马云:疏也。简文云:相也。《易》音亦。崔以豉反,云:相轻易也。简文同。《技》徐其绮反。简文云:艺也。《系》如字。崔本作系,或作?。简文云:音系。◎卢文弨曰:?,旧作系,与上复。今定作?,见汉书。◎庆藩案郑注周礼:胥徒,民给徭役者。易,读如孟子易其田畴之易。胥易,谓胥徒供役治事。郑注檀弓:易墓,谓治草木。易,犹治也。技系,若王制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谓为技所系也。释文云:司马云,胥,疏也,简文云,胥,相也,并误。《怵心》敕律反。

  【二】【注】此皆以其文章技能系累其身,非涉虚以御乎无方也。

  【疏】藉,绳也。猿狙,狝猴也。虎豹之皮有文章,故来田猎;狝猴以跳跃便捷,恒被绳拘;狗以执捉狐狸,每遭系颈。若以响疾之人类于圣帝,则此之三物,可比明王乎?

  【释文】《来田》李云:虎豹以皮有文章见猎也。田,猎也。《猿》音袁。《狙》七余反。《之便》呲肩反,旧扶面反。《斄》音来,李音狸。崔云:旄牛也。《来藉》司马云:藉,绳也,由捷见结缚也。崔云:藉,系也。【校】(一)也字惟覆宋本作曰,今依各本改。

  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一】。”【一】【疏】既其失问,故惊悚变容,重请明王为政,其义安在。

  【释文】《蹴然》子六反,改容之貌。《之治》直吏反。下同。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一】,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二】;有莫举名,使物自喜【三】;立乎不测【四】,而游于无有者也【五】。”【一】【注】天下若无明王,则莫能自得。令(一)之自得,实明王之功也。然功在无为而还任天下。天下皆得自任,故似非明王之功。

  【疏】夫圣人为政,功侔造化,覆等玄天,载周厚地,而功成不处,故非己为之也。

  【二】【注】夫明王皆就足物性,故人人皆云我自尔,而莫知恃赖于明王。【疏】诱化苍生,令其去恶;贷借万物,与其福善;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百姓谓我自然,不赖君之能。

  【释文】《贷》吐代反。【三】【注】虽有盖天下之功,而不举以为己名,故物皆自以为得而喜。

  【疏】莫,无也。举,显也。推功于物,不显其名,使物各自得而欢喜适悦者也。

  【四】【注】居变化之涂,日新而无方者也。

  【五】【注】与万物为体,则所游者虚也。不能冥物,则迕物不暇,何暇游虚哉!

  【疏】无有,妙本也。树德立功,神妙不测,而即迹即本,故常游心于至极也。

  【校】(一)世德堂本令作今。郑有神巫曰季咸【一】,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天,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二】。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三】,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四】。”【一】【疏】郑国有神异之巫,甚有灵验,从齐而至,姓季名咸也。

  【释文】《神巫曰季咸》李云:女曰巫,男曰觋。季咸,名。【二】【注】不?自闻死日也。

  【疏】占候吉凶,必无差失,克定时日,验若鬼神。不喜预闻凶祸,是以弃而走避也。

  【释文】《不?》许忌反。

  【三】【疏】列子事迹,具逍遥篇,今不重解。壶子,郑之得道人也。号壶子,名林,即列子之师也。列子见季咸小术,验若鬼神,中心羡仰,恍然如醉,既而归反,具告其师。

  【释文】《心醉》向云:迷惑于其道也。《壶子》司马云:名林,郑人,列子师。

  【四】【注】谓季咸之至又过于夫子。

  【疏】夫子,壶子也。至,极也。初始禀学,先生之道为至,今见季咸,其道又极于夫子。此是御寇心醉之言也。

  壶子曰:“吾与汝既(一)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一】?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二】!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女)〔汝〕(二)【三】。尝试与来,以予示之【四】。”

  【一】【疏】与,授也。既,尽也。吾比授汝,始尽文言,于其妙理,全未造实。汝固执文字,谓言得道,岂知筌蹄异于鱼兔耶!

  【释文】《既其文》李云:既,尽也。《得道与》音余。

  【二】【注】言列子之未怀道也。

  【疏】夫众雌无雄,无由得卵。既文无实,亦何道之有哉!

  【释文】《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司马云:言汝受训未熟,故未成,若众雌无雄则无卵也。

  【三】【注】未怀道则有心,有心而亢其一方,以必信于世,故可得而相之。

  【疏】女用文言之道而与世间亢对,既无大智,必信彼小巫,是故季咸得而相女者也。

  【释文】《世亢》苦浪反。《必信》崔云:绝句。《相女》息亮反,注、下同。◎卢文弨曰:今本作汝。

  【四】【疏】夫至人凝远,神妙难知,本迹寂动,非凡能测,故召令至,以我示之也。

  【释文】《示之》本亦作视。崔云:视,示之也。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既作无。(二)汝字依世德堂本及卢校改。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一】。”

  【一】【疏】嘻,叹声也。子林示其寂泊之容,季咸谓其将死,先怪已彰,不过十日,弗活之兆,类彼湿灰也。

  【释文】《嘻》徐音熙,郭许意反。《旬数》所主反。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乡(一)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二)【一】。是殆见吾杜德机也【二】。尝又与来【三】。”

  【一】【注】萌然不动,亦不自正,与枯木同其不华,湿灰均于寂魄,此乃至人无感之时也。夫至人,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其行也水流,其止也渊默。渊默之与水流,天行之与地止,其于不为而自尔,一也。今季咸见其尸居而坐忘,即谓之将死;睹其神动而天随,因谓之有生。诚〔能〕(三)应不以心而理自玄符,与变化升降而以世为量,然后足为物主而顺时无极,故非相者所测耳。此应帝王之大意也。

  【疏】文,象也。震,动也。地以无心而宁静,故以不动为地文也。萌然寂泊,曾不震动,无心自正,(文)〔又〕类倾颓,此是大圣无感之时,小巫谓之弗活也。而壶丘示见,义有四重:第一,示妙本虚凝,寂而不动;第二,示垂迹应感,动而不寂;第三,本迹相即,动寂一时;第四,本迹两忘,动寂双遣。此则第一妙本虚凝,寂而不动也。【释文】《乡吾》许亮反。本作向,亦作向,同。崔本作康,云:向也。《地文》与土同也。崔云:文,犹理也。《不震不正》并如字。崔本作不誫不止,云:如动不动也。◎俞樾曰:列子黄帝篇作罪乎不誫不止,当从之。罪读为●。说文山部作●,云:山貌,是也。誫即震之异文。不誫不止者,不动不止也。故以●乎形容之,言与山同也。今罪误作萌,(正)〔止〕误作(止)〔正〕(四),失其义矣。据释文,则崔本作不誫不止,与列子同,可据以订正。《诚应》应对之应。后同。

  【二】【注】德机不发曰杜。

  【疏】殆,近也。杜,塞也。机,动也。至德之机,开而不发,示其凝淡,便为湿灰。小巫庸琐,近见于此矣。

  【释文】《杜德机》崔云:塞吾德之机。

  【三】【疏】前者伊妄言我死,今时重命,令遣更来也。

  【校】(一)赵谏议本作向。(二)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正作止。(三)能字依道藏本补。(四)止误作正,依诸子平议改。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一】!吾见其杜权矣【二】。”【一】【疏】此即第二,垂迹应感,动而不寂,示以应容,神气微动,既殊槁木,全似生平。而滥以圣功,用为己力,谬言遇我,幸矣有瘳也。

  【释文】《有瘳》丑留反。

  【二】【注】权,机也。今乃自觉昨日之所见,见其杜权,故谓之将死也。

  【疏】权,机也。前时一睹,有类湿灰,杜塞机权,全无应动。今日遇我,方得全生。小巫寡识,有兹叨滥者也。

  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一】,名实不入【二】,而机发于踵【三】。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四】。尝又与来。”

  【一】【注】天壤之中,覆载之功见矣。比之地文,不犹(卵)〔外〕(一)乎!此应感之容也。

  【疏】壤,地也。示之以天壤,谓示以应动之容也。譬彼两仪,覆载万物,至人应感,其义亦然。【释文】《功见》贤遍反。◎庆藩案文选陆士衡演连珠注引司马云:壤,地也。释文阙。

  【二】【注】任自然而覆载,则天机玄应,而名利之饰皆为弃物也。

  【疏】虽复降迹同尘,和光利物,而名誉真实,曾不入于灵府也。

  【三】【注】常在极上起。【疏】踵,本也。虽复物感而动,不失时宜,而此之神机,发乎妙本,动而常寂。

  【四】【注】机发而善于彼,彼乃见之。

  【疏】示其善机,应此两仪。季咸见此形容,所以谓之为善。全然有生,则是见善之谓也。

  【校】(一)外字依宋本改。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一】”

  【一】【疏】此是第三,示本迹相即,动寂一时。夫至人德满智圆,虚心凝照,本迹无别,动静不殊。其道深玄,岂小巫能测耶!谓齐其心迹,试相之焉。不敢的定吉凶,故言且复相者耳。【释文】《不齐》侧皆反,本又作斋。下同。《且复》扶又反。

  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吾乡示之以太冲莫胜【一】。是殆见吾衡气机也【二】。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三】。尝又与来【四】。”

  【一】【注】居太冲之极,浩然泊心而玄同万方,故胜负莫得厝(一)其间也。

  【疏】冲,虚也。莫,无也。夫圣照玄凝,与太虚等量,本迹相即,动寂一时,初无优劣,有何胜负哉!【释文】《泊心》白博反,又音魄。《得厝》七故反。字又作措,同。◎卢文弨曰:今本作措。【二】【注】无往不平,混然一之。以管窥天者,莫见其涯,故似不齐。

  【疏】衡,平也。即迹即本,无优无劣,神气平等,以此应机。小巫近见,不能远测,心中迷乱,所以请齐耳。

  【释文】《管窥》去规反。

  【三】【注】渊者,静默之谓耳。夫水常无心,委顺外物,故虽流之与止,鲵桓之与龙跃,常渊然自若,未始失其静默也。夫至人用之则行,舍之则止,行止虽异而玄默一焉,故略举三异以明之。虽波流九变,治乱纷如,居其极者,常淡然自得,泊乎忘为也。

  【疏】此举譬也。鲵,大鱼也。桓,盘也。审,聚也。夫水体无心,动止随物,或鲸鲵盘桓,或螭龙腾跃,或凝湛止住,或波流湍激。虽复涟漪清淡,多种不同,而玄默无心,其致一也。故鲵桓以方衡气,止水以譬地文,流水以喻天壤,虽复三异,而虚照一焉。而言渊有九名者,谓鲵桓、止水、流水、(汛)〔氿〕(二)水、滥水、沃水、雍水、(文)〔?〕(三)水、肥水,故谓之九也。并出列子,彼文具载,此略叙有此三焉也。

  【释文】《鲵》五兮反。《桓》司马云:鲵桓,二鱼名也。简文云:鲵,鲸鱼也,桓,盘桓也。崔本作鲵拒,云:鱼所处之方穴也。又云:拒,或作桓。《之审》郭如字。简文云:处也。司马云:审当为蟠,蟠,聚也。崔本作潘,云:回流所钟之域也。◎俞樾曰:审,司马云当为蟠,蟠,聚也;崔本作潘,云回流所钟之域也。今以字义求之,则实当为●。说文水部:●,大波也,从水,旛声。作潘者,字之省。司马彪读为蟠,误也。郭本作审,则失其字矣。又案列子黄帝篇云: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九渊全列,然于上下文殊不相属,疑为它处之错简。庄子所见已然。虽不敢径去,而实非本篇文义所系,故聊举其三耳。◎家世父曰:释文引崔本审作潘,云回流所钟之域也。列子黄帝篇鲵旋之潘为渊。字当作潘。说文:渊,回水也。管子度地篇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渊。谓水回旋而潴为渊,有物伏孕其中而成渊者,有止而不流者,有流而中渟为渊者,水之渟滀,因其自然之势而或流或止,皆积之以成渊焉,故曰太冲莫朕。侵寻(汛)〔泛〕溢,非人力之所施也。《渊有九名》淮南子云,有九旋之渊。许慎注云:至深也。《治乱》直吏反。

  【四】【疏】欲示极玄,应须更召。【校】(一)世德堂本作措。(二)氿字依列子改。(三)?字依列子改。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一】。壶子曰:“追之【二】!”

  【一】【疏】季咸前后虞度来相,未呈玄远,犹有近见。今者第四,其道极深,本迹两忘,动寂双遣。圣心行虚,非凡所测,遂使立未安定,奔逸而走也。

  【释文】《失而走》如字,徐音逸。

  【二】【疏】既见奔逃,命令捉取。

  列子追之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一】。”

  【一】【疏】惊迫已甚,奔驰亦速,灭矣失矣,莫知所之也。

  【释文】《已灭》崔云:灭,不见也。

  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一】。吾与之虚而委蛇【二】,不知其谁何【三】,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四】。”

  【一】【注】虽变化无常,而常深根冥极也。

  【疏】夫妙本玄源,窈冥恍惚,超兹四句,离彼百非,不可以心虑知,安得以形名取!既绝言象,无的宗涂,不测所由,故失而走。

  【二】【注】无心而随物化。

  【释文】《委》于危反。《蛇》以支反。委蛇,至顺之貌。

  【三】【注】(汛)〔泛〕然无所系也。

  【疏】委蛇,随顺之貌也。至人应物,虚己忘怀,随顺逗机,不执宗本;既不可名目,故不知的是何谁也。【四】【注】变化颓靡,世事波流,无往而不因也。夫至人一耳,然应世变而时动,故相者无所措其目,自失而走。此明应帝王者无方也。

  【疏】颓者,放任;靡者,顺从。夫上德无心,有感斯应,放任不务,顺从于物,而扬波尘俗,随流世间,因任前机,曾无执滞。千变万化,非相者所知,是故季咸宜其逃逸也。

  【释文】《为弟》徐音颓,丈回反。《靡》弟靡,不穷之貌。崔云:犹逊伏也。◎卢文弨曰:正字通弟作弚。后来字书亦因之,而于古无有也。类篇弟字下有徒回反一音,云:弟靡,不穷貌。正本此。列子黄帝篇作茅靡。《波流》如字。崔本作波随,云:常随从之。◎王念孙曰:郭象曰,变化颓靡,世事波流,无往而不因。释文曰,波流,崔本作波随,云常随从之。案作波随者是也。蛇何靡随为韵。蛇,古音徒禾反。(委蛇之委,古音于禾反。委蛇,叠韵字也。召南羔羊篇委蛇委蛇,与皮紽为韵。皮,古音婆。庄子庚桑楚篇与物委蛇,与为波为韵。为,古音讹。委蛇,或作委佗。墉风君子偕老篇委委佗佗,与珈河宜何为韵。宜,古音俄。)靡,古音。摩(中孚九二,吾与尔靡之,与和为韵。庄子知北游篇安与之相靡,与化多为韵。成二年左传师至于靡?之下,靡一音摩。史记苏秦传期年以出揣摩,邹诞本作揣摩)随,古亦音徒禾反。(波随●韵。诗序男行而女不随,老子前后相随,管子白心篇天不始不随,吕氏春秋审应篇人先我随,韩子解老篇大奸作则小盗随,淮南泰族篇上动而下随,史记太史公自序主先而臣随,并与和为韵。又吕氏春秋任数篇无先有随,与和多为韵。贾子道术篇有端随之,与和宜为韵。淮南原道篇祸乃相随,与多为韵。说文:随,从?,隋声。隋音佗果反。史记天官书,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索隐曰:随音他果反。)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一】,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二】。于事无与亲【三】,雕琢复朴【四】,块然独以其形立【五】。纷而封哉(一)【六】,一以是终【七】。

  【一】【疏】季咸逃逸之后,列子方悟己迷,始觉壶丘道深,神巫术浅。自知未学,请乞其退归,习尚无为,伏膺玄业也。

  【二】【注】忘贵贱也。

  【疏】不出三年,屏于俗务。为妻爨火,忘于荣辱。食豕如人,净秽均等。

  【释文】《为其》于伪反。《妻爨》七判反。《食豕》音嗣。下同。【三】【注】唯所遇耳。

  【疏】悟于至理,故均彼我,涉于世事,无亲疏也。

  【四】【注】去华取实。【疏】雕琢华饰之务,悉皆弃除,直置任真,复于朴素之道者也。

  【释文】《雕琢》竹角反。《去华》羌吕反。【五】【注】外饰去也。

  【疏】块然,无情之貌也。外除雕饰,内遣心智,槁木之形,块然无偶也。

  【释文】《块然》徐苦怪反,又苦对反。

  【六】【注】虽动而真不散也。

  【疏】封,守也。虽复涉世纷扰,和光接物,而守于真本,确尔不移。

  【释文】《纷而》芳云反。崔云:乱貌。《封哉》崔本作戎,云:封戎,散乱也。◎李桢曰:纷而封哉,列子黄帝篇作●然而封戎。按封戎是也。六句并韵语。食豕二句,人亲为韵。雕琢二句,朴立为韵。纷而二句,戎终为韵。哉字,传写之讹。下四亦韵语。惟崔本不误,与列子同。尚书公无困哉,汉书两引作公无困我。此以我讹哉。亦是一证。

  【七】【注】使物各自终。

  【疏】动不乖寂,虽纷扰而封哉;应不离真,常抱一以终始。

  【校】(一)阙文引张君房本(封)〔纷〕下有然字。又一本作(粉)〔纷〕而封戎。无为名尸【一】,无为谋府【二】;无为事任【三】,无为知主【四】。体尽无穷【五】,而游无朕【六】;尽其所受乎天【七】,而无见得【八】,亦虚而已【九】。至人之用心若镜【一0】,不将不迎(一),应而不藏【一一】,故能胜物而不伤【一二】。

  【一】【注】因物则物各自当其名也。【疏】尸,主也。身尚忘遗,名将安寄,故无复为名誉之主也。

  【二】【注】使物各自谋也。

  【疏】虚淡无心,忘怀任物,故无复运为谋虑于灵府耳。

  【三】【注】付物使各自任。

  【疏】各率素分,恣物自为,不复于事,任用于己。

  【四】【注】无心则物各自主其知也。

  【疏】忘心绝虑,大顺群生,终不运知,以主于物。【释文】《知主》音(知)〔智〕(二)。注同。【五】【注】因天下之自为,故驰万物而无穷也。

  【疏】体俉真源,故能以智境冥会,故曰皆无穷也。

  【六】【注】任物,故无迹。

  【疏】朕,迹也。虽遨游天下,接济苍生,而晦迹韬光,故无朕也。

  【释文】《无朕》直忍反。崔云:兆也。

  【七】【注】足则止也。

  【疏】所禀天性,物物不同,各尽其能,未为不足者也。【八】【注】见得则不知止。【疏】夫目视之所见,虽见不见;得于分内之得,虽得不得。既不造意于见得,故虽见得而无见得也。

  【九】【注】不虚则不能任群实。

  【疏】所以尽于分内而无见得者,(自)直〔自〕虚心(忘)淡〔忘〕而已。

  【一0】【注】鉴物而无情。【疏】夫悬镜高堂,物来斯照,至人虚应,其义亦然。

  【一一】【注】来即应,去即止。

  【疏】将,送也。夫物有去来而镜无迎送,来者即照,必不隐藏。亦犹圣智虚凝,无幽不烛,物感斯应,应不以心,既无将迎,岂有情于隐匿哉!

  【释文】《应而不藏》如字。本又作臧,亦依字读。

  【一二】【注】物来乃(三)鉴,鉴不以心,故虽天下之广(四),而无劳神之累。

  【疏】夫物有生灭,而镜无隐显,故常能照物而物不能伤。亦(由)〔犹〕圣人德合二仪,明齐三景,鉴照遐广,覆载无偏。用心不劳,故无损害,为其胜物,是以不伤。【校】(一)世德堂本作逆。(二)智字依释文原本及世德堂本改。(三)世德堂本乃作即。(四)赵谏议本作来照。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一】。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三】。”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四】。【一】【疏】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儵为有。北是幽闇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

  【释文】《儵》音叔。李云:喻有象也。《忽》李云:喻无形也。《浑》胡本反。《沌》徒本反。崔云:浑沌,无孔窍也。李云:清浊未分也。此喻自然。简文云:儵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神速譬有为,合和譬无为。

  【二】【疏】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之志,故云待之甚善也。

  【三】【疏】儵忽二人,(由)〔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妄嫌浑沌之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

  【四】【注】为者败之。

  【疏】夫运四肢以滞境,凿七窍以染尘,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中涂夭折。勖哉学者,幸勉之焉!故郭注云为者败之也。

  【释文】《七窍》苦叫反。说文云:孔也。《七日而浑沌死》崔云:言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