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总要

曾公亮、丁度 | 兵家 | 连载中

  《武经总要》是北宋封建王朝用国家力量来编辑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兵书。它对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用兵选将、步骑训练、行军宿营、古今阵法、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的制造和使用、军事地理、历代用兵实例、阴阳星占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论述。其中营阵和武器装备两部分,还附有大量的插图。“前集备一朝之制度、后集具历代之得失”(《四库总目。兵家类》),较完整地保存了北宋前期的军事制度;“采春秋以来,列国行师制敌之谋,出奇决胜之策,并著予篇,随其效应依仿兵法以分其类目。”极便查找。所以,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前集价值更大一些。后集的内容,一部分是辑录前代用兵的故事,一部分是论述“兵阴阳”。但是它对于兵阴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认为阴阳为军事天文,是用兵的辅助条件,“仰观天文著在图籍,昭昭可验者也。”反对舍人事任鬼神。它说:对于阴阳“使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任鬼神。凡誓军旅履行阵,制胜决于人事;参以天变,则衄者鲜。”尽管它这样认识,但是所辑录的阴阳占卜资料却多属诡诞迷信之谈。  《武经总要》的编纂反映了宋朝至仁宗时军事思想的变化。众所周知,宋初为防止武臣夺权,以“安内”为首,实行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治军原则,致使宋军屡遭失败。在血的教训面前,宋朝廷开始否定宋太祖以来的军事思想,认识到“国事在戎,设营卫以整其旅。”(宋仁宗《武经总要序》)在朝廷敕命编纂的这部兵书中,总结了包括宋代在内的历代战争经验,重新肯定了“兵贵知变”这一兵家的优秀传统思想;重视将帅的作用和选拔,指出“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重视军队的训练,认为“盖士有未战而震慑者,马有未驰而疲汗者,非人怯马弱,不习之过也”;重视赏罚,“申赏罚以一其心”,具体规定了“赏格”、“罚条”,等等。  《武经总要》记载了丰富的古代科学资料,尤其是首次比较全面具体的记载了古代各种武器装备的制造技术。所记载的北宋时期武备上使用的各种长短兵器、远射兵器和防御武器的说明及附图,生动地勾画出了自南北朝、隋、唐、五代传袭而来迄宋更有发展的武器形象的轮廓。它所涉及的科学内容,用现代科学术语表达,包括化学、力学、声学、磁学、热学等,有些方面代表了我国宋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些记载则是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发现。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本书就详细记载了其中的两种。一种是指南鱼。磁性指南在我国发源甚古,汉代王充《论衡》中已出现指南构。西晋崔豹的《古今注》中也提到过指南鱼,但如何制做,未有详载。《武经总要》第一次详细记载了制做方法:“鱼法以薄铁叶剪载,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为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用地球磁场进行人工磁化的方法。尤其可贵的是,那时我国先人已意识到地球有磁倾角存大,所以,懂得“没尾数分则止”,不让铁片与地面平行放置。另一种是火药配方。火药虽然在唐代已经发明,但最早明确记载火药配方的是《武经总要》。在前集卷十一和卷十二中,记述了三个火药的配方:毒药烟球法,用13种药料,捣合为球;蒺藜火球法,含有10种药料;火炮火药,含有14种药料。另外还记载了现代意义上的火箭,即前集卷十二记载的“放火药箭者,则加桦皮羽,以火药五两贯链后,燔而发之”。《武经总要》在科学技术史,尤其是军事技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也有着重要作用。  《武经总要》于庆历四年(1044年)经宋仁宗核定后首次刊行。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又曾重刻。但两宋刊本今均不得见。现存较早的版本是明弘治、正德间(1488年—1521年)据宋绍定本重刻本。此本遇宋帝、本朝字样提行,庙讳痕迹仍有保留,可以看作是覆宋本。1959年中华书局曾将此本前集影印出版。明弘治十七年李赞刻本、明嘉靖刻本、明金陵书林唐富春刻本、明刻本、明万历三十六年庄重抄本等明刻明抄本都是善本。现存版本中惟以《四库全书》本和以此本为底本影印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最劣,此本的重要问题是内有缺页,妄事连缀;擅改原著中的“北虏”、“匈奴”等文字;抄写错误;插图失真。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号乐正,宋福建晋江人,少时即很有抱负,且器度不凡,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他“以父荫授大理评事。”却坚不赴调。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举进士甲科第五名,授越州会稽知县。六年(1028年),他治理镜湖,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使湖边民田免受水涝之苦。数年后,晋升入京,任国子监直讲,后改作诸王府侍讲。不信,升任集贤殿校理、天章阁侍讲、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庆历八(1048)仁宗下召求言。曾公亮上疏条陈六事,都是针对当时积弊所发的改革建议。他关心国计民生,为官清兼,是个有作为的封建官吏。由于政绩卓著,因而得了宋仁宗的器重。皇祜三年(1051年)升翰林学士;嘉祜元年(1056年)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宰相韩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曾公亮不但善于政事,而且十分重视边防和军事建设,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在其五十年政治生涯中,从知县直至同中书门下省平章事(宰相),为政有声,崇仁守正,识度精审,练达治体,深谙兵法。仁宗时,受命与丁度等主编《武经总要》,历四载(1040-1044年)。其他著述尚有《英宗实录》三十卷、《元日唱和诗》一卷,并主持《新唐书》编纂工作。  丁度(990~1053),字公稚,宋开封人。官至参知政事。仁宗时,奉诏与李淑等刊修《韵略》,改称《礼部韵略》。又依例刊修《广韵》成《集韵》,改并《广韵》独用韵为同用的13处。另有《迩英圣览》、《编年总录》等著作。他对当时军事形势非常注意,著有《备边要览》,并奉诏与曾公亮等诸儒集体编撰《武经总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

45.21 万字 | 2019-04-07 21:15更新

扬子法言

汉·扬雄 | 法家 | 连载中

《法言》是模仿《论语》而作的一部语录体哲学著作;是用正统的儒学观点驳难诸子之说及有悖于“圣人”之教的一切言行,来维护儒教之至尊,其目的是解时惑、答人疑,故多采用问答的形式。本书对《法言》进行了译注。

47.45 万字 | 2019-04-07 19:25更新

太平经合校

王明 | 道家 | 连载中

  今人王明以《正统道藏》本《太平经》残卷为底本,辑录《太平经钞》《太平经圣君秘旨》及其他二十六种书之引文,编成《太平经合校》,大体上恢复了《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的面貌。

30.74 万字 | 2019-04-07 18:49更新

庄子集解

王先谦 | 道家 | 连载中

【王先谦】(1842-1917) 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号葵园。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在任组织学人,集体从事古籍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庄子集解》是其集大成者。作者王先谦是清朝人,一生着力于庄子研究,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许多见解,很有价值。《庄子集解》广收前人注释,且简炼明捷,是研究《庄子》较好的参考书。近人刘武的《内篇补正》,在广泛引证为基础上,对许多传统注释做了补正,颇有见地,可资研究者参考。

34.78 万字 | 2019-04-07 18:48更新

佛祖通载

释念常 | 释家 | 连载中

  《四库总目提要》  元释念常撰。念当姓黄氏,号梅屋,华亭人。延祐中居嘉兴大中祥符禅寺。是编前有至正元年虞集序。所叙释氏故实,上起七佛,下迄元顺帝元统元年,皆编年纪载。念常於至治癸亥尝驿召至京师,缮写金字佛经,因受法於帝师帕克巴是以卷首七佛偈後,即继以帕克巴所撰《彰所知论》。又所谓庄严劫、贤劫不知当中国何年,不能编次,故盘古以至周康王但略存帝王统系,自周昭王二十五年释迦牟尼佛诞生以後,始据内典编年。每条之後,多附论断。大旨主於侈神异,陈罪福,起人敬畏之心,以自尊其教。然知儒者之礼、乐、刑、政必不可废,故但援儒人墨,与辟佛者力争,而仍尊孔子。又知道家清净与佛同源,故但攻击斋醮、章咒、服饵、修炼之术,而仍尊老子。其论唐宪宗、懿宗之迎佛为崇奉太过,论王缙、杜鸿渐但言福业报应,故人事置而不修,为泥佛太过,亦时能自弥其罅漏。其立言颇巧。至韩愈为一代伟人,乃引西蜀龙氏之书,诋其言行悖戾;紥木杨喇勒智。穷凶极恶,乃没其事迹,但详述其谈禅之语。竟俨然古德宗风。尤不免颠例是非,不足为据。然念常颇涉儒书,在缁流之中较为赅洽,於佛教之废兴,禅宗之授受,言之颇悉。於唐以来碑碣、志传之类,采掇尤详,亦足以资考订。其党同伐异,负气嚣争,乃释、道二氏之通例。心知其意,置而不论可矣。

43.33 万字 | 2019-04-07 14:29更新

宋高僧传

释赞宁 | 释家 | 连载中

  《宋高僧传》,或作《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代释赞宁等撰。  赞宁俗姓高,吴兴郡德清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后梁贞明五年(919)生,后唐天成间(926~929)在杭州祥符寺出家,清泰初年(934)入天台山受具足戒。通南山律,有“律虎”之称。任两浙僧统,吴越国王授以“明义宗文大师”的称号。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降宋,宁随钱俶来到汴京。宋太宗在滋福殿召对,授予紫衣,赐“通慧大师”号。六年(981)任右街副僧录。七年(982)奉令修《大宋高僧传》,乃请命回杭州编纂,到端拱元年(988)完成。淳化元年(990)又奉令编《三教圣贤事迹》,宁担任其中的佛教部分,撰成《鹫岭圣贤录》五十卷。二年(991)任史馆编修,咸平元年(998)任右街僧录,次年迁左街僧录。咸平四年(1001,一说咸平五年)入寂,年八十三岁。撰佛教著作共一百五十二卷,一般著作四十九卷。  宋代开创以来,一变后周王朝对待佛教的限制政策,于是雕大藏经,设译经院,普度僧尼,营建寺字。太宗还注意到佛门中的高贤景行的人物和事迹要加以编纂(见卷首批答),特命赞宁担负这个任务。赞宁在杭州与弟子显忠、智轮等从事编撰,历时将近七年,撰成本书三十卷,受到太宗的奖励,令僧录司编入大藏。到至道二年(996),赞宁又修理重治,补进去一些材料(见后序),始成定本。  作者为编纂本书,广泛地采摭了各方面的资料。他上太宗表文中曾说:“遐求事迹,博采碑文”;自序中也说:“或案诔铭,或征志记,或问輶轩之使者,或询耆旧之先民。”而以采自碑文塔铭的为最多,就现在的碑版文字来对照,还可以看出其中采撷的痕迹,如《道因传》(卷二)是据李俨撰的碑文(见《金石萃编》卷五十四),端甫、宗密传(卷六)是据裴休撰的碑文(见《唐文粹》卷六十二,《金石萃编》卷一百十四),惟宽(卷十)、上恒、神湊(卷十六)、寂然传(卷二十七)是据白居易撰的碑铭(见《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一、六十八)。这些传中都曾经提到某某人为他撰碑或铭,这就等于注明了出处。另外有的虽没有说明出处,实际也是从碑铭中来,如《玄素传》(卷九)是据李华撰的《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见《唐文粹编》卷六十四)、《道光传》(卷十四)是据皎然撰的《唐杭州华严寺大律师塔铭》(《皎然集》卷八),似此者还很多。此外,如《知玄传》(卷六)引用僧彻撰的传,《怀素传》(卷十四)引用如净撰的传,《鉴真传》(卷十四)引用思托撰的《东征传》,又如羲寂(卷七)、德韶(卷十三)、王罗汉(卷二十二)等,或是赞宁的同学,或是赞宁曾经撰过塔铭,这些传也就是参照赞宁自己的原作写的。再如法翫(卷九)、志鸿(卷十五)、允文(卷十六)、《道育传》(卷二十三),则是经过赞宁亲身采访写成的。另外,作者还根据了一些唐人的著作,虽没有注明,但仔细考察还不难复按,如不空(卷一)、一行(卷五)、难陀、义师(卷二十)、智灯(卷二十四)、守素、法正、惟恭、会宗、道荫(卷二十五)等传,都是据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及《续集》;明瓒(卷十九)、圆观(卷二十)等传,都是据袁郊的《甘泽谣》;搜集方面之广,由此可见。  本传分《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十篇,每篇之末有论,均与《续高僧传》相同。但在有些人的传末又附以系曰,来申明作者的宗旨,或者自为问答,来解释某一疑难,则是前传所无。  本传著录自刘宋到宋初十个朝代的高僧,正传得五百三十一人,见于附传的一百二十五人。

30.45 万字 | 2019-04-07 14:29更新

开元释教录

释智昇 | 释家 | 连载中

  《开元释教录》,略称《开元录》,二十卷,唐代释智昇撰。智昇生平事迹不甚详明。他精通律学,擅长文史。曾于唐玄宗开元中,住长安西崇福寺。开元十八年(730)撰成了《开元释教录》,此外还撰有《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即前录中《有译有本录》的简目),《续大唐内典录》一卷,《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一卷,《集诸经礼忏仪》二卷。  本录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总录,即总括群经录。二为别录,即分别乘藏录。  一、总录。以译人为主,分十九个朝代出译的经籍记录。第一卷后汉、魏两录,第二卷吴、西晋两录,第三卷东晋、苻秦两录,第四卷姚秦、西秦、前凉、北凉四录,第五卷刘宋录,第六卷齐、梁、元魏、高齐四录,第七卷北周、陈、隋三录,第八、九两卷唐录。每录都先记朝代、都城、帝系、年号、译家(兼及作家)人数,所译(兼及所撰集)的典籍部数卷数,并注明存缺。然后再按译人(及撰人)详细记载所译(和所撰集)的典籍、名题、卷数、译时、译地、笔受润文者、单重译等,及各人小传,一十九代一共有一百七十六人。还列有失译的经,附在每一朝代录之末。  总录末卷即第十卷,载历代佛经目录,分二类:一为古目录,从《古经录》至《众经都录》共廿五家,依长房、《内典》两录仅列各古录名目。二为新目录,从《众经别录》至《大唐内典录》共十六家,详述内容,重要的还略加批评,指出它的缺点。  二、别录。以经典为主,分七类:(一)《有译有本录》(附失译有本),从卷第十一至十三,共三卷。其中包括三录:第一是《菩萨三藏录》,这就是菩萨契经藏(即大乘经藏)、菩萨调伏藏(即大乘律藏)和菩萨对法藏(即大乘论藏)。第二是《声闻三藏录》,这就是声闻契经藏(即小乘经藏)、声闻调伏藏(即小乘律藏)和声闻对法藏(即小乘论藏)。第三是《圣贤传记录》,内包含有赞佛、明法、僧行、护法、外宗五类的撰集,而以梵本翻译的放在前面,中国撰述的放在后面。三大类共计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零四十八卷。  (二)《有译无本录》(附失译缺本),卷第十四、十五共二卷。这就是大小乘三藏经典及圣贤集传名存本阙的目录,此录的分类法也和前一录相同。合计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  (三)《支派别行录》,卷十六,一卷。这是从大部中抄出一向单独流行的大小乘三藏经典及圣贤集传的目录。合计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  (四)《删略繁重录》,卷第十七上半卷。这是各经录里同本异名或广中略出误为别种,而实际应该删去的各书目录。共一百四十七部,四百零八卷。分为四类:第一是《新括出别生经》,即从大部译典中抄出而旧录误为独立翻译的。第二是《新括出名异文同经》,即异名同本的经典而旧录误为是别本的。第三是《新括出重上录经》,同一本经而旧录数处重出的,如真谛译《摄论释》十二卷与《摄论》十五卷内容相同而分卷不同,旧录即误为别本等。第四是《新括出合入大部经》,合部和零本重出的,如《合部金光明经》是揉凉、陈、隋三种译本而成的。合部本既已入藏,前三种译本即是重出本。  (五)《补阙拾遗录》,卷第十七下半卷。凡旧录(主要是《大周录》)阙载或新译未及入藏的,今都另为目录(这些书并都编入现定入藏录)。共三百零六部,一千一百一十一卷,按照旧译大乘经律论,小乘经律及贤圣集传;新译大乘经律论,小乘经律及贤圣集传;戒律羯磨;此方撰集传记的次第分别编录。  (六)《疑惑再详录》,卷第十八上半卷。记载真伪可疑尚待考定的经典,共十四部,十九卷。其中如《毗罗三昧经》等八部九卷,旧录本编在伪妄,《大周录》附入正经,今以为有再研究的必要。此外,还有《法社经》等六部十卷皆内容可疑,均须再详。  (七)《伪妄乱真录》,卷第十八下半卷。记录后人随意编造伪撰的经典,共三百九十二部,一千零五十五卷,分为十三类:第一,《开元释教录》新编的伪经,这一类以前诸录均未记载,是智昇新加搜集的。第二,苻秦释《道安录》中的伪经。第三,梁释《僧祐录》中的伪经。第四,萧齐释道备伪撰经。第五,萧齐僧法尼诵出经。第六,元魏孙敬德的梦授经。第七,梁沙门妙光的伪造经。第八,隋《开皇众经录》中的伪经。第九,隋《仁寿众经录》中的伪经。第十,《大唐内典录》中的伪经。第十一,《大周刊定录》中的伪经。第十二,隋沙门信行的《三阶集录》。第十三,各种名滥真经或杂揉异义的伪抄经。  卷十九为大乘经律论入藏录,卷二十为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入藏录,以上入藏的总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这和《有译有本录》内容相同,但计部数有异),四百八十帙。  总别二录的内容,大略如上。总录完全依照僧祐的《出三藏记集》、费长房《历代三宝纪》的历代录,以及道宣《大唐内典录》的《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十卷仿照《内典录》的《历代所出众经录目》而作,并无创例。惟别录中分类最详,创例颇多,为本书的精彩部分。  本录撰述的宗旨,据作者在总序中说,是因为佛法东传以来年代已相当长远(从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到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凡六百六十四年),翻译的经典,“屡经散灭,卷轴参差”,更有一些人渗入妄伪,弄得混杂难以考究。从前虽有不少学者,用心整理写成经录,当时所存凡六七家,但还没有穷极根源,因而颇多遗漏。本录就是为了要考校这些异同,指出它们的得失,而使佛典叙次有条不紊。

45.76 万字 | 2019-04-07 14:29更新

广弘明集

释道宣 | 释家 | 连载中

  《广弘明集》,三十卷,唐京兆西明寺释道宣撰。这是继承、并扩大梁僧祐《弘明集》而作的书。在《旧唐书。经籍志》里,《广弘明集》虽与《弘明集》同列于丁部集录三类中的总集内,但它的体制和《弘明集》却稍有不同。《弘明集》分卷不分篇,《广弘明集》则除分卷而外,还按照所选文章的性质分为十篇:一、归正,二、辩惑,三、佛德,四、法义,五、僧行,六、慈恻,七、戒功,八、启福,九、悔罪,十、统归。每篇之前各冠以小序。不仅如此,《广弘明集》还用这十种范畴给僧祐《弘明集》所选的文章分类列目,而将它们收在除戒功、悔罪而外的八类中。又《弘明集》皆选辑古今人的文章,作者僧祐自撰的除末尾《弘明论》而外,只第十二卷开头有一篇小序,总计不过两篇。但《广弘明集》则除选辑古今人文章而外,作者道宣自撰的叙述与辩论的文章编入甚多。因此,《弘明集》仅是选辑、而《广弘明集》则叙述辩论与选辑并用。  现在通行的《广弘明集》有两种版本:一为吴刻本(万历十四年丙戌吴惟明刻本,出于宋、元藏)三十卷;一为嘉兴方册藏本四十卷。  本书撰述的主要宗旨,作者道宣在第十《统归篇序》的开头自己就说过,是为了“弘护法纲而开明有识”。这与《弘明集》的主要宗旨在于排斥异端而弘道明教的目的大致相同。  本书所收重要资料,首先是佛道之争,主要的有三次:在北魏时代因太武帝信奉道教并由崔浩的进谗,北方佛教遭受了第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在北周武帝时代复因黑衣当王的谶记,并经道士张宾、卫元嵩的构陷,北方佛教又遭受了第二次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道教亦受到破坏。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有沙门法琳与傅奕之争,这次佛教虽未受严重的打击,但后来韩愈辟佛,武宗毁法,直接间接都与傅奕的议论有关。其次是佛教思想史的问题,主要的有二:一在佛性问题,二为二谛问题。  佛性是《涅槃经》的中心思想,《涅槃》源出《般若》,但《般若经》未明言佛性,所以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北方的鸠摩罗什虽宏《般若》而未畅说《涅槃》。门下道生始于佛性问题有大创见,即顿悟渐修说。道生以为佛性就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本性真实不虚,凡夫由无明而起乖异,是谓迷惑。以智慧力量除去迷妄,佛性自现,这是一个以不二的智慧冥契不分的真理而豁然贯通的顿悟过程。但觉悟非是自然生起,有赖于教与信修,即渐的功夫。道生的顿悟渐修说,大致如是。谢灵运作《辩宗论》并与法勗等诸家往返答辩,主顿悟信修说,而为道生张目。此外道生尚有阐提成佛说。  道生当时所见《涅槃》经文为法显所得的六卷本,其中本无阐提成佛义。但道生独具只眼,竟说此经传度未尽。他以为佛性为众生本有之性,反本即得。所谓见性成佛者,不过此本性的自然显发而已。阐提既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既有佛性,当然也能成佛。道生之说虽受非难,六朝以后却大为盛行。  其次二谛,是《般若》三论学的骨干。当《般若》学流行于晋代,宋、齐间《涅槃》与《成实》并盛,而成实师之说,易与《般若》相乱,它不但于人空外主张法空,并且还大谈二谛与中道。梁代成实师的代表如庄严僧旻、开善智藏、龙支道绰诸家都认为二谛可以相即而与《般若》三论说法抵触,因此,《般若》三论学者,不能不对成实师之说加以批判。从周颙作《三宗论》而攻难之后,双方争论遂络绎不绝。如梁武帝注《大品经》,昭明太子谈二谛并与二十二家往返议论,都对《般若》三论的弘扬有很大影响,而本集都保存了这些资料。  此外,本书在北周佛道二教论争中所收的《二教论》、《笑道论》,又在初唐佛道论争中所收的《破邪论》、《决对废佛法僧事》、《辩正论。十喻九箴篇》等,也提供了中古宗教史上好多宝贵的资料。

43.19 万字 | 2019-04-07 14:22更新

潜夫论笺校正

王符 | 儒家 | 连载中

汉人王符的潜夫论一共有三十六篇,论理剀切详明,无所不备,全面反映了王符的思想.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哲学名著。这里由清人笺注,今人校正,再现了王符原著的全貌,对其中一些疑义和错讹之处都作了谨慎的修订。 《潜夫论》是东汉进步思想家王符的论著,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情况作了广泛的尖锐批评。清代汪继培引证详核地作了笺注。 本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也选入。

34.45 万字 | 2019-04-07 14:13更新

法言义疏

杨雄 | 儒家 | 连载中

本书为汉杨雄所著,全书尊圣人,谈王道,传播儒家思想。法言是杨雄(公元前五三年公元一八年)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之一。汉书杨雄传载其自序去云:“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惑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譔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足见本书之作,其主旨在于捍卫和发扬儒家学说。但与此同时,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依据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流行于世的天人感应、鬼神图识等宗教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深得同时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桓谭的赞赏,並对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有较大的影响。应该肯定,法言在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发展史上据有一定的地位,是研究这一课题的人相当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部书。

47.58 万字 | 2019-04-07 14:13更新

唐律疏议

长孙无忌 | 政书 | 连载中

《唐律疏议》是我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和注疏,本书对其作了译注。《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封建法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部法典,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它都有着不一般的地位。古时读之者甚多,但由于其离我们年代久远,相对而言,其文字艰涩,内容深奥,现代极少有人能轻松理解。本书正是出于此原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各位读者介绍并解读。全书以其问世之故事开篇。

34.65 万字 | 2019-04-07 13:44更新

水经注

郦道元 | 地理 | 连载中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的地理名著,作者是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的郦道元。三国时的桑钦写了《水经》一书,郦道元作注,得名《水经注》。原有四十卷,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初年已经散失五卷,后人将三十五卷分开,补足四十卷。郦道元(公元469年?~公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县(今属中国中部河北)人。在北魏宣武帝、孝明帝两朝为官,先后任冀州刺史的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后任御史中尉。不论在地方还是中央,他为政都以严厉出名。后来,雍州刺史萧宝夤图谋叛乱,嫉恨郦道元的大臣阴险地上奏,推荐他进行安抚。萧宝夤害怕他来后于己不利,派兵将郦道元杀害。  郦道元博学广识,足迹遍及长城以南,秦岭和淮河以北,书中的很多材料是他实际调查取得的。在《水经》里只记载了水道一百三十七条,而郦道元的注竟达一千二百五十二条之多,注文有三十万字,比经文也增多了二十倍。  此书以水道为纲,同时记述流经地区的山陵、湖泊、郡县、城池、关塞、名胜,还有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民俗风习等,历史故事也在其中详细记载。他还记录了水利设施约三十处,对很多伟大工程表示了敬意。对于从书本或实际调查均无法弄清楚的问题,他也如实记述,如“未知所从”、“非所详也”。  《水经注》对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水经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写,还被作为文学作品受到后人高度评价。书中的缺点也有:他因为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系的记录有些简单,其中还有些差错。

38.36 万字 | 2019-04-06 23:16更新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赵超 | 传记 | 连载中

  一、本書收入漢代至北周及陳代的墓誌材料。高昌國的墓誌,以北周大定元年為準,收至延昌二十一年。現無拓片者及原石嚴重殘損,拓片無法辨識者均不收入。  二、東漢時期的刑徒磚銘、畫像石墓題記、墓門、神位、柩銘等一般不予收入。東漢至晉代的模印墓磚也不收錄,請參見《廣倉磚錄》、《恒農磚錄》、《千甓亭古磚圖釋》、《溫州古甓記》等有關圖錄。  三、所收墓誌均以繁體標準字錄文。各種異體、別體均改為通行正字。假借字一般不改動,保持原狀。在個別容易產生誤解的地方加注說明。原墓誌銘文中的衍字、脫字、重文、錯字等現象均保留原狀,未加改正。請在閱讀時予以注意。如有不通之處,均為原誌刻寫中固有的問題。  四、限于條件,無法附著拓片圖版,僅能在每件墓誌錄文後注明拓片出處,以資參考。為查對便利,錄文中在原誌石每行末字下加以」號區分行款。限于篇幅,原誌石中空格未予保留。  五、原誌石殘泐不清,無法確識之字,以□號注明。  六、錄文均採用新式標點,惟文中書籍等專用名稱及引語不另加以引號。  七、墓誌排列以時代年號為序。均以葬年月日為準。依次為:漢、三國、西晉、東晉、宋、齊、梁、陳、後燕、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高昌。同一年中年號改動者,依葬月所屬年號歸屬。  八、本書收錄的新近出土墓誌材料截止至一九八六年。  九、目錄中各誌的定名採取以下方式:凡有首題者均移錄首題。無首題,而誌文首行言及誌主名號者移錄首行前數字。無法以上二種方式命名者代為擬名,直稱某某(誌主)墓誌。

36.15 万字 | 2019-04-06 22:39更新

明季北略

计六奇 | 别杂史等 | 连载中

作者:(清)计六奇 撰

32.48 万字 | 2019-04-06 20:38更新